當年的顧景舟、朱可心、蔣蓉是怎么制壺的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當年的顧景舟、朱可心、蔣蓉是怎么制壺的

時光倒流,那些老照片,呈現(xiàn)了陶都的悠久歷史,更還原了,陶都人骨子里自強不息的精神!

 紫砂大師的搖籃地:蜀山古南街

  他們在這里出生,在這里長大,在這里一住就是一輩子!那時候沒有鬧鐘,早晨都是被周圍打泥條的聲音叫醒,下午街上人就會多起來,老人小孩,還有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會出來坐坐,喝茶聊天。

  佛經(jīng)說:“種麥得麥,種稻得稻。”陶都人生來,祖祖輩輩皆以制壺為生...

  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

  舂以杵,必數(shù)次,始取其較細者

  浸之於池,經(jīng)數(shù)月,則粗分子下沉

  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

  △ 開窯

  直到解放前后,紫砂礦的碾磨都是用的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1958年后,紫砂泥的加工實現(xiàn)了機械化。

  △ 挖紫泥礦

  這樣的苦力活通常都由家中男人去做,但當時年輕的婦女也會去幫忙挖泥。那時大家都還不知道這些紫泥可都是寶貝,挖泥僅僅是為了自家做壺用。

  △ 運輸?shù)V土

  △ 丁蜀紫砂陶瓷水運碼頭

  生在水邊,長在水邊。水,與他們息息相關,更是丁蜀的第二臂膀。因為單靠人力無法完成大量的運輸,索性就靠水靠船??催@些裝貨的,可都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一趟下來,夠幾十戶人家的泥量。

  △ 碾磨

  △ 挖紫泥礦

  △ 老藝人指導制作紫砂壺

  △ 燒窯

  燒窯很辛苦,但也是技術活。只有常年在精于此道的師傅才能掌握了火候。在準備燒窯之前總是要囤積大量的柴草,挨家挨戶裝船,運輸至窯前待用。

  △ 運輸燒窯用的柴草

  △ 出窯了

  △ 裝窯

  △ 1975年 朱可心正在指導何道洪、周正華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摶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開面,最后加柄、嘴、蓋等。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種竹刀,后來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屬等質料的工具。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種包括椎、碓、鏢、釵,有圭形、笏形、貝形、腎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種形狀。制好的泥坯要經(jīng)過細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裝飾。

  △ 蔣蓉、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由前往后)

  這幀照片為紫砂壺從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到合作社式的工場模式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1956年時蔣蓉38歲、裴石民、吳云根均為65歲、王寅春60歲,陳福淵待考,大家均在使用木轉盤。

  △ 蔣蓉正在制壺

  △ 顧景舟正在設計圖稿

  △ 宜興龍窯

  △ 龍窯試點成功留念

  △ 顧景舟、徐秀棠、李昌鴻三位大師正在松如窯殘留山坡發(fā)掘

  △ 1994-5《宜興紫砂陶》特種郵票

  老照片的真實記錄,宜興與紫砂產業(yè)的點滴,是研究古陶文化的珍貴史料。憶往昔,古樸的風貌,傳承的精髓,追慕先輩陶人之自強不息的精神!

來源網(wǎng)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